一、建筑籠舍。用籠舍法養鵪鶉效果好,可采取竹木結構建筑,籠長80厘米、寬50厘米、高30厘米,搭架分層飼養。籠舍要設在清靜通風、向陽、光線好而保溫的房屋安置,注意調節溫度,保持冬暖夏涼,嚴格控制畜禽(狗、貓、雞等)出入或人為騷擾。飼養密度按籠舍單層計算,每平方米可養雛鶉100-150只或成年鵪鶉60只左右。鵪鶉籠舍內要配置料槽、飲水器;必須安裝照明設備,夜晚須有光照度,以提高母鵪鶉的產蛋率。
二、配好飼料。鵪鶉的飼料盡量采用纖維少、營養豐富的食品,品種宜多樣化;要保持一定的蛋白質,適口性良好,不能隨意變換,以防減食,影響產量。一般飼料配方是:玉米50%,豆餅8%,菜籽餅3.7%,麥麩29%,魚粉6%、粗糠1.5%,骨粉1.5%,食鹽0.3%,還可加一些復合維生素、抗菌素及微量元素等。
三、日常管護。⑴要勤掃籠舍,清除糞便(每天要清除糞便一次,至少兩天一次),防止潮濕、污染,經常刷洗槽具,保持干燥衛生。⑵0-4日齡常表現出逃竄的野性,加料、喂水要當心。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防止飲水沾濕絨毛。⑶鵪鶉飼養40天即可上籠,以適應產蛋時的籠養環境,夏季要保持通風良好,防暑降溫;冬季要生爐子,保持溫度在16℃以上。⑷產蛋期要有充足的光照,天黑以后可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母鶉產蛋通常是下午2-4時,6時結束,要隨時撿蛋,以防踐踏、啄碎。⑸要勤于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并要防止各種應激、啄癖、鼠害、獸害和煤氣中毒的發生。⑹定期稱測體重與檢查羽毛生長情況,并做好各項記錄和統計報表。
四、配種繁殖。春季配種在3-5月,秋季在9-11月,公母鵪鶉搭配1:4;一般每只公鵪鶉一天交配一只母鵪鶉,如果過多交配會影響種蛋的受精率。配種時將公鵪鶉放到母鵪鶉的籠里,自行交配,配后再捉出公鵪鶉。 孵化機
五、抓住育雛關。鵪鶉蛋只需17天就孵化出小鵪鶉。剛出殼的雛鶉對外界環境適應性差,要注意保溫。出殼1-2天,籠舍溫度要保持在35-38℃,以加速腹內吸收蛋黃,收臍良好;以后每天降溫0.5℃,一直降至25℃左右時即保持恒溫,另外要適時給鵪鶉開食。出殼1天后,要喂些蒸熟蛋黃和碎玉米;一周后飼喂混合飼料,一天喂5-6次(包括夜間2次)。飼料要拌濕,用手捏能成團而又松散為宜,還應勤喂些冷開水。一般養50天成熟,開始產蛋。
六、強制換羽。如利用第2個產蛋周期,需實行人工強制換羽。實施方法是:停料4-7天、黑暗,迫使產蛋鶉迅速停產,接著脫落羽毛,然后逐步加料使之迅速恢復產蛋。從停飼到恢復開產僅需20天。必須淘汰病、弱個體;飲水不可中斷。
七、疾病防治。
鵪鶉常見的病有:
⑴胃腸炎。由飼料霉爛或飼養不當引起腹瀉、虛弱、昏迷等,可在飼料中拌入痢特靈或木炭末連喂3天,停2天,再喂1-2次,或在飼料中拌入土霉素,連喂5天;也可用磺胺咪唑或磺胺二甲嘧啶拌入飼料中每天喂2次,連喂5-6天。
⑵白痢。由沙門氏桿菌引起不食、排白色有惡臭稀糞等,可在飼料中拌入痢特靈連喂3天,停喂2天,再喂3天,待糞便正常停喂。或在飼料中加入土霉素連喂6天,也可用磺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飼料內連喂3天,停2天再喂3天。
⑶脫肛和難產。由早產或產蛋期營養不良等引起,防治方法保持飼料營養全面。防止母鵪鶉過肥和預防輸卵管疾病。難產時要用手輕按腹部助其產蛋。脫肛時,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沖洗肛門直腸,然后輕輕送回體內
如何提高鵪鶉的種蛋孵化率
掌握孵化過程中的每個技術環節,是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和獲取孵化經濟效益的關鍵,現將提高鵪鶉種蛋孵化率的十項技術要求介紹如下:
(一)選擇種蛋要仔細要求種蛋新鮮度要高,花色要好,符合不白皮、不軟皮、不沙眼的要求,其蛋重一般在9--12克或以上,蛋形一頭稍尖,一頭燒圓,蛋的直徑與橫徑比為1:1.4為宜。
(二)種蛋保存要妥當種蛋貯存室要空氣流通,室內要求無蚊蠅、無鼠類室內的有害氣體應在規定的衛生標準以下。種蛋不宜震動,要防止冷風直吹和太陽直射,溫度在18攝氏度左右為宜。種蛋保存時間,夏季7--8天,冬季不能超高10天左右。
(三)種蛋保存要徹底為了防止種蛋感染各種細菌和病毒,種蛋在入孵前應進行一次消毒。將種蛋放入蛋盤內,蛋直立或稍傾斜,大頭朝上,放在蛋架車上推入孵化機內進行消毒。其消毒方法一般可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法,用藥量為每平方米用福爾馬林28毫升,熏蒸時間為20分鐘。
(四)溫度掌握要適宜溫度是孵化生產過程中的主要條件之一,要求相對穩定在37.9--39攝氏度。因胚齡、品種和季節的不同,可適當調節其范圍。一般情況下,胚齡愈小,要求溫度越高相對高些;隨著胚齡的增加,其孵化溫度可適當的降低。蛋用型品種要求溫度偏低,兼用型則要求溫度偏高;早春孵化要求溫度稍高,以后隨氣溫的逐漸上升,孵化溫度可逐漸適當降低。孵化室內的溫度應保持在20--25攝氏度。
(五)孵化濕度要控制濕度一般是指孵化室內相對濕度。濕度的大小,應隨胚胎的不同發育階段和不同的生理需要調節。開始時,濕度應保持在55%-60%中期為了排水尿囊液和羊水,其相對濕度應降低到50%-55%;后期為便于雛鵪鶉出殼,防止絨毛粘在蛋殼上,其相對濕度宜提高到65%-70%。增減濕度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增減孵化器內水盤的面積和控制室內灑水的多少來進行調節。
(六)通風換氣要及時在孵化過程中,應隨著胚齡的增長,逐漸開大孵器上的通氣孔。孵化前八天,每次換氣1--2次,8天以后,適當的增加換氣次數。在孵化器內有出雛的情況下,通氣孔應當全部打開,以利于雛鵪鶉呼吸,否則,正在破殼的胚胎或以才出殼的雛鵪鶉就會悶。
(七)翻轉蛋盤應定時翻轉種蛋的孵化位置和角度主要是使種蛋受熱均勻,促進胚胎的活動和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孵化器應每2小時自動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60度,在出雛前2--3天停止翻蛋。
(八)晾蛋時間要把握好在孵化過程中進行晾蛋,可對胚胎起到刺激、鍛煉充氣的作用,晾蛋的方法需要根據浮華的季節和時間而定。胚胎發育早期及寒冷季節,晾蛋時間不宜過長;胚胎發育后期及炎熱季節應該多晾蛋,檢測晾蛋的簡易方法可用眼皮來試溫,稍感微涼即可。
(九)晾蛋技術要嫻熟在孵化期間,一般應驗蛋兩次,通過驗蛋來了解胚胎的發育情況。頭照可在入孵后4--5天進行。用驗蛋燈來照蛋,受精蛋顏色發紅,仔細觀察可見血管呈現蜘蛛狀,中央有黑眼;未受精的蛋則透光度大顏色與蛋殼色澤相似。二照應在入孵后10-13天進行,此時應將胚胎發育中止的蛋取出,以免發臭,污染孵化器內的空氣。
(十)確保順利出雛亦關鍵種蛋入孵后16-17天后便能出雛,如溫度比較均勻,一般可在2-3小時內出殼完畢。在立體孵化器內,由于層次不同,溫度不均勻,出雛時間應延長一晝夜。幼雛出殼羽毛干后,即可取出放進預熱的育雛箱內進行護理。在孵化過程中對于那些難以出殼的雛鵪鶉,可采取人工破殼助產。若內膜為白色,血管尚未收縮時暫不要動,待內殼膜為橘黃色時方可撕破,將雛頭拉出,再放入出雛盤內令其自動出殼。
|